"内圣外王"成语的摘要:该成语意指内在具备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内心修养达到极高境界,同时能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领导并造福于社会,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形象和政治理念的结合体现。
1、内圣外王的拼音:
nèi shèng wài wáng
2、内圣外王的释义: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内心具备圣人的德性,对外则能实行王道政治。“内圣”指的是个人修养达到极高的道德境界,具备圣人的品质;“外王”则是指将这种内在的圣人之德外化为治国平天下的实际行动,实现王道政治。
3、内圣外王的出处:
“内圣外王”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但作为一个明确的表述,它可能出现在后世的儒家著作中,如《庄子·天下》篇中有“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的表述,虽然这里的“内圣外王”并非直接出自先秦儒家经典,但它反映了儒家追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相统一的思想。
4、内圣外王的例句:
真正的领导者应该追求内圣外王之道,既要在个人修养上达到圣人的境界,又要在治国理政上实行王道。
5、内圣外王的成语用法:
“内圣外王”作为一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能有效地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它常用于赞美那些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领袖或君子。
6、内圣外王的示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与“礼”,强调个人修养与治国理政的统一,可以被视为内圣外王的典范,他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化活动,影响了后世无数君子,同时也为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7、内圣外王的近义词:
内圣外王的近义词可能包括“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能力的统一。
8、内圣外王的反义词:
内圣外王的反义词可能包括“德薄才鲜”、“内外失守”等,这些词语表示个人道德修养不足,外在行为也缺乏有效管理或领导力,由于“内圣外王”是一个较为独特且复杂的儒家思想表述,其反义词的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