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民和自无沴,岂须从俗佩萸囊。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另句引用(非全诗原句,但为您关键词所在意境的延伸表达)

气与民和自无沴,岂须从俗佩萸囊。

(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意境构造,非白居易原诗中的句子,但可融入对全诗及作者风格的解读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译文

(针对原诗《重阳席上赋白菊》进行翻译)

满园的菊花黄得灿烂,其中有一丛颜色如霜雪白。

这情景正像今天我们在重阳节的宴席上,白发苍苍的老者融入了年轻人的欢乐场。

(对于“气与民和自无沴,岂须从俗佩萸囊”的意译)

社会风气和谐,民众安乐,自然不会有灾殃,哪里还需要跟随世俗去佩戴茱萸囊以求避邪呢?

释义

满园花菊郁金黄:形容菊花盛开,满园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在众多金黄的菊花中,有一丛颜色洁白如雪。

气与民和自无沴:社会和谐,民众安乐,则不会有灾异。

岂须从俗佩萸囊:不需要按照习俗佩戴茱萸囊以求避邪。

赏析

《重阳席上赋白菊》一诗以重阳赏菊为题,通过描绘白菊的孤高、洁白,表达了诗人虽年岁已高但仍愿与年轻人共赏佳节、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白菊的孤高也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而“气与民和自无沴,岂须从俗佩萸囊”则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和谐、民众安乐的向往,以及对于世俗习俗的淡泊态度,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精神境界,与诗人一贯的诗歌风格相契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重阳节宴席上所作,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赏菊、饮酒、佩萸等习俗,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诗人也借白菊的孤高、洁白来抒发自己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气与民和自无沴,岂须从俗佩萸囊”并非原诗中的句子,而是根据关键词意境所构造的延伸表达,但这句话仍然可以融入对全诗及作者风格的解读中,体现诗人对于社会和谐、民众安乐的向往以及对于世俗习俗的淡泊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