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天宫白玉楼
朝代:明代
作者:杨慎
家为梵室黄金界,人在天宫白玉楼。
宝殿琼林光灿烂,仙葩瑶草韵悠悠。
祥云缭绕飞天外,瑞气氤氲绕地头。
胜境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游。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之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神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译文
家如同梵天之中的黄金世界,人仿佛置身于天宫中的白玉楼阁,宝殿和琼林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仙花瑶草散发着悠扬的韵味,祥云缭绕飞腾于天际之外,瑞气氤氲弥漫在大地的尽头,这样的胜境只应存在于天上,人间难得有几次机会游览。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如同仙境般的家居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梵室黄金界”和“天宫白玉楼”的描绘,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高贵典雅的生活境界,而“宝殿琼林”、“仙葩瑶草”等意象,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美好环境的神秘和迷人之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胜境的珍视和留恋,认为这样的美景只应存在于天上,人间难得一见。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世界,诗人通过运用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梵室黄金界”、“天宫白玉楼”等,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高贵典雅的家居环境,诗人还通过描绘宝殿琼林、仙葩瑶草等美景,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美好环境的神秘和迷人之处,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杨慎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坎坷,他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并谪戍云南永昌卫,这对他的生活和心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但关于其具体的创作时间和背景等细节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以及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