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别句添入:
利嘴可能伤国艳,只教春色入凡花。(此句为后人根据意境添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朗州等地多年,他的诗文创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原诗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虽然妖艳,但缺乏气格;池塘上的荷花虽然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当它开花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会为之轰动。
添入句译文(非原意,仅为意境解读):
尖酸刻薄的话语可能会伤害到牡丹这样的国色天香,但春天的美丽仍然会降临到平凡的花朵上。
释义
原诗通过对比芍药、芙蕖(荷花)与牡丹,突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和非凡魅力,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添入句则以一种寓言的方式,暗示了即使高贵如牡丹也可能受到伤害,但春天的美好终将惠及万物。
赏析
原诗以牡丹为题,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展现了牡丹的独特魅力,诗人先以芍药和荷花为陪衬,指出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无法与牡丹相比,诗人用“真国色”和“动京城”两个词语,高度赞扬了牡丹的美丽和影响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牡丹的热爱和赞美。
添入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原诗的意境之中,以一种寓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期待,即使高贵如牡丹也可能受到伤害,但春天的美好终将惠及万物,这既是对牡丹的同情和惋惜,也是对春天和生命的赞美和期待。
创作背景
刘禹锡的这首《咏牡丹》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繁荣稳定,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牡丹作为当时的名贵花卉之一,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诗人通过赞美牡丹的美丽和影响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繁荣和文化昌盛的赞美之情,添入句(非原诗内容)可能也是后人在欣赏原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添加的,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原诗的意境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