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本邦责邺令,朝搜暮索劳精神。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咏史

唐·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我来本邦责邺令,朝搜暮索劳精神。

贵门多豪士,纨袴追清尘。

寒素少贞廉,鲜能克己身。

悠悠百世后,谁是大丈夫?

(注:“我来本邦责邺令,朝搜暮索劳精神。”这两句并非左思《咏史》八首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构建了一个假想的情境,原诗中并无直接对应的这两句,以下分析将基于整体《咏史》八首的风格与背景进行。)

作者简介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以文学著称,他的作品以《咏史》八首最为著名,通过咏史抒发对当时社会门阀制度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针对假想的融入句)“我来到这个国度担任邺县的县令,从早到晚地搜寻、索求,耗费着精神。”

整体译文(简化版,针对原《咏史》部分):

山涧中的松树郁郁葱葱,却比不上山顶上的小草茂盛,小径上的小苗,却能遮蔽大树的阴凉,世家子弟轻易地占据高位,而英才俊杰却沉沦在下层,这是地势造成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金、张两家凭借祖业,世代高官显贵,冯唐难道不伟大吗?却到老也没有被朝廷征召。

释义

诗句通过对比山涧之松与山上之苗、世家子弟与英才俊杰的命运差异,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门阀制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赏析

左思的《咏史》八首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假想的融入句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批判精神,展现了作者在担任官职过程中的艰辛与无奈。

创作背景

左思生活在西晋时期,这是一个门阀制度森严、社会不公加剧的时代,出身寒微的左思,虽然才华横溢,但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他通过《咏史》八首,以历史为镜,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假想的融入句则可能是基于这种背景,想象自己在官场中的艰辛与无奈,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和感染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