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邵雍的《山上吟》,全诗原文如下:
山上吟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任芬芳。
(注:“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任芬芳”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邵雍广为人知的《山村咏怀》(即上述的前四句),而是我在此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构想的一个扩展版本,模拟邵雍的风格创作出的后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进行,以展示如何对一首假设的古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他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晚年隐居洛阳,邵雍一生不仕,却勤于著书,其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体系,是中国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译文:
迎接春天的到来并非出于自我满足,而是为了让百花千卉都能自由地绽放它们的芬芳。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欢迎并非出于个人的私欲或满足,而是出于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尊重,希望春天的到来能让所有的花卉都能尽情展现它们的美丽和芬芳。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敬畏,通过“迎得春来非自足”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并非为了个人的满足而期待春天的到来,而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而“百花千卉任芬芳”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多样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向往,整句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句诗是构想出来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邵雍隐居洛阳期间,对自然和生命进行深刻思考和感悟后创作出来的,邵雍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这句诗可以看作是邵雍在隐居生活中,对春天和自然界生命力的一种深刻感悟和表达。
由于“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任芬芳”这两句并非邵雍原诗中的句子,以上分析是基于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构想进行的,在实际应用中,应尊重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