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福寿
宋·司马光
积善由来神所劳,坐膺全福不须求。
非才敢拟斯人匹,窃食空余此岁愁。
大邑名卿知几谢,高山流水竟难留。
他年若遂归田计,西入嵩山得自由。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编纂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文学、史学等方面也有卓越成就。
译文
积累善行本是神明所赞许的,因此自然能够安坐享受全部的福报,无需刻意去追求,我自知没有才能,不敢与那些积善之人相比,只是白白地领取俸禄,心中充满了这一年的忧愁,许多在京城担任高官的名卿已经相继离世,就像高山流水一般难以挽留,将来如果能够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我将西入嵩山,获得真正的自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积善得福的认同,以及自己因才疏学浅而未能充分享受福报的感慨,也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首句“积善由来神所劳,坐膺全福不须求”直接点明了积善得福的主题,强调了善行的自然回报,次句“非才敢拟斯人匹,窃食空余此岁愁”则表达了诗人的自谦和忧愁,认为自己没有才能与那些积善之人相比,只是白白地领取俸禄,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将来能够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获得真正的自由。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诗人对积善得福的认同和向往,也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司马光晚年时期,司马光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对官场生涯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晚年时期,他可能对官场生涯感到厌倦,更加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表达了他对积善得福的认同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司马光作为一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深刻思考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