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重阳别后
唐·韦应物
此日高秋来一别,几旬佳节负重阳。
菊花白酒愁肠结,雁字回时泪满裳。
山色苍茫云雾绕,水声潺潺夜更长。
相思何处寄明月,独倚危楼望故乡。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历史上韦应物并无此确切作品。)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在这个深秋的日子里我们分别,转眼间几个旬日过去,重阳节又到了,而我心中却承载着沉重的思念,菊花盛开,本该是饮酒赏菊的佳节,但我的愁绪却如同打了结的肠子般难以解开;大雁南飞,字回之时,我的泪水已沾满了衣裳,山色苍茫,云雾缭绕,水声潺潺,夜晚似乎更加漫长,我的相思之情该寄托给哪轮明月呢?只能独自倚在高楼之上,遥望着远方的故乡。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重阳佳节时诗人对远方友人或亲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诗中“高秋”、“佳节”、“重阳”等词语,不仅点明了时间背景,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与情感色彩,而“菊花白酒”、“雁字回时”等意象,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相思之苦。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此日高秋来一别,几旬佳节负重阳”两句,既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背景,又巧妙地运用了“佳节负重阳”的比喻,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菊花白酒愁肠结,雁字回时泪满裳”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相思之苦与孤独之感。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因仕途不顺或家庭变故等原因,而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在重阳佳节之际,他独自登上高楼,望着远方的故乡,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哀愁,他挥毫泼墨,将这份深情厚谊化作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