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宋·曾几
应候从来多甚雨,几时膏泽慰斯民。
天公似欲留佳客,风伯何须扫白云。
已喜稻花千顷浪,更惊桐叶一庭秋。
明朝试看檐前水,滴滴都成赤玉珍。
作者及朝代
作者:曾几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南宋诗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诗歌多即事写景之作,语言明白自然,风格轻快,部分篇章能反映出社会现实,与陆游、赵蕃、韩淲等合称为“江西诗派殿军”,所著《茶山集》等传世。
译文
按照时令节气,近来总是多雨,不知何时这甘霖能真正滋润百姓的心田,上天似乎想要留住这美好的雨景,风神又何必急于吹散白云呢?已经欣喜地看到稻田里翻涌着千顷波浪般的稻花,更惊讶于庭院中桐叶飘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明天试着看看屋檐前的水滴,每一滴都如同珍贵的赤玉般宝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喜悦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首联点明时令多雨,并期待雨水能真正惠及百姓;颔联以拟人手法,写天公与风伯的“争斗”,增添了诗意的趣味性;颈联具体描绘了雨后稻田的丰收景象和桐叶落秋的景致;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将屋檐前的水滴比作珍贵的赤玉,强调了雨水的珍贵和对百姓生活的意义。
赏析
曾几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乡村的宁静与丰收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诗人通过描绘雨后稻田的丰收和桐叶落秋的景致,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也寄托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美好祝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曾几任职地方官期间,当时正值雨季,雨水充沛,但百姓生活仍面临诸多困难,诗人通过描绘雨后的景象,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寄托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宋代,文人墨客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曾几的这首诗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