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七夕
唐·徐凝
星潢今夕度仙辀,人世争为乞巧楼。
碧帐空中银烛影,珠帘月下玉人羞。
香街九陌花如锦,行处流光似水流。
驾得风车辗翠轮,广寒宫里夜悠悠。
作者及朝代
作者:徐凝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徐凝,唐代诗人,字梦真,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与施肩吾同里,世称“延陵二徐”,工诗,擅长近体,风格清新自然,尤长于描写自然景色,他的诗在唐代有一定影响,但后世评价不高,多认为其诗作过于雕琢,缺乏深邃的思想内涵,不过,他的部分诗作仍被后人传颂,如《庐山瀑布》等。
译文
今夜星辰灿烂,银河横渡,仙人的车驾(指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正缓缓通过,人间为了庆祝七夕,纷纷搭建起乞巧楼,祈求智慧和巧手,碧绿色的帐篷中,银烛摇曳生姿,月光下,珠帘轻拂,美人娇羞,繁华的街道上,鲜花似锦,行人如织,流光溢彩,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流淌,仿佛能驾着风车,碾过翠绿的轮子,在广寒宫中度过一个悠长的夜晚。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盛况,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传说,以及人间为庆祝七夕而搭建乞巧楼的习俗,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浪漫,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银河、仙辀、碧帐、银烛、珠帘、玉人等,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唯美的氛围。
赏析
徐凝的这首《七夕》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七夕节的节日氛围和人们的庆祝活动,诗中既有对神话传说的浪漫描绘,又有对人间景象的生动刻画,两者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神话色彩,又充满了生活气息,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语言优美而流畅,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创作背景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女性穿针乞巧的习俗,在唐代,七夕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搭建乞巧楼、穿针乞巧等,徐凝的这首《七夕》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他通过描绘七夕节的盛况和人们的庆祝活动,表达了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