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别句:
若道营桥真浪说,如何飞鹊尽髡头。
(注:此“别句”并非直接出自罗隐的《七夕》全诗之中,可能是后世流传或误传中的一句,但为解析方便,我们将其与罗隐及其《七夕》诗相联系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针对全诗及别句进行大致翻译)
七夕之夜,银河横贯天际,荷花盛开,家家户户设宴欢庆,谢女(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应会倾尽珠宝箱中的珠玑,檀郎(指才子)也会写下锦绣般的诗篇,香帐簇拥,排列得窈窕多姿,金针穿罢,向月中的嫦娥祭拜,铜壶滴漏,天将破晓,又一年的佳期即将过去,心中满是惆怅。
(别句)如果说营桥上的传说只是虚妄之言,那么为何飞过的喜鹊都秃了头呢?(此句以夸张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七夕传说中鹊桥相会真实性的质疑或讽刺。)
释义
全诗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和习俗,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庆祝,别句则以夸张和反问的方式,对七夕传说中的鹊桥相会提出了质疑或讽刺,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深度。
赏析
罗隐的《七夕》诗以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了晚唐时期人们对七夕节日的庆祝和对爱情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习俗和人们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浪漫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别句“若道营桥真浪说,如何飞鹊尽髡头”则以夸张和反问的手法,对七夕传说中的鹊桥相会提出了质疑或讽刺,既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的诗歌往往带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他的《七夕》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和习俗,以及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庆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人们的情感状态,别句“若道营桥真浪说,如何飞鹊尽髡头”也反映了诗人对七夕传说中鹊桥相会真实性的质疑或讽刺,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