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结冰檐骈玉箸,日融霜瓦半鱼鳞。全诗是什么?

这首包含关键词“风结冰檐骈玉箸,日融霜瓦半鱼鳞”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次韵和甫咏雪》,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次韵和甫咏雪》

宋·王安石

风结冰檐骈玉箸,日融霜瓦半鱼鳞。

生随云气归何处,堕向人间有底因。

但见飞花飘乱处,不知清影落谁家。

最怜高柳寒无色,犹自萧疏待月华。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是北宋变法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峻切简劲,笔力雄健,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风吹结冰的屋檐上并排挂着像玉筷一样的冰凌,阳光融化霜冻的屋瓦上呈现出半片鱼鳞般的模样,雪花随着云气飘向何方,又为何会降落到人间?只见飞花飘乱之处,却不知清冷的影子落在谁家,最怜爱那高大的柳树在寒冷中失去了颜色,却依然萧疏地等待着月光的照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景的美丽与清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雪花飘落、冰凌凝结、屋瓦霜冻等自然景象,诗人也通过“生随云气归何处,堕向人间有底因”等句,表达了对雪花来源和归宿的哲思。

赏析

这首诗以雪景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冬日雪景的清新与美丽,首联“风结冰檐骈玉箸,日融霜瓦半鱼鳞”以冰凌和霜瓦为对象,通过“玉箸”和“鱼鳞”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冬日雪景的清冷与美丽,颔联“生随云气归何处,堕向人间有底因”则表达了诗人对雪花来源和归宿的哲思,引人深思,颈联“但见飞花飘乱处,不知清影落谁家”以飞花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雪花归宿的探寻,尾联“最怜高柳寒无色,犹自萧疏待月华”则以高柳为对象,通过“寒无色”和“萧疏”的描写,展现了冬日柳树的清冷与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与友人唱和之作,当时王安石可能正处于变法失败后的低谷期,心情较为沉重,在这首诗中,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苦闷心情,而是通过描绘冬日雪景的美丽与清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哲思与感悟。

《次韵和甫咏雪》是一首描绘冬日雪景、表达自然美景热爱和人生哲思的佳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诗人展现了冬日雪景的清新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