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嵩山北望
唐·刘禹锡
嵩山北望近天涯,太平起隐无遗策。
空尽嵩山处士家,满庭芳草自开花。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向北遥望嵩山仿佛已近天边,在这太平盛世中隐士们纷纷出山,没有遗漏任何智谋与策略,嵩山脚下隐士的居所已空无一人,只有满庭的芳草依旧独自开放。
释义
“嵩山北望近天涯”描绘了诗人远望嵩山的景象,嵩山高耸入云,仿佛与天边相接。“太平起隐无遗策”则表达了太平盛世中,隐士们不再隐居山林,而是纷纷出山,为国家出谋划策,没有遗漏任何智谋。“空尽嵩山处士家”意味着嵩山脚下的隐士居所已经空置,暗示隐士们已经离开。“满庭芳草自开花”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即便隐士离去,自然界的生命依旧按照其规律生长,不受人事变迁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为背景,通过描绘隐士的出山与离去,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隐士文化的态度以及太平盛世下士人心态的变化,首句“嵩山北望近天涯”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基调,次句“太平起隐无遗策”则直接点明了太平盛世下隐士们纷纷出山的现实,展现了士人们积极入世、为国家效力的精神风貌,后两句“空尽嵩山处士家,满庭芳草自开花”则通过对比隐士居所的空置与自然生命的生长,表达了诗人对人事变迁与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较为顺畅的时期,当时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士人们纷纷走出山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刘禹锡作为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进取心的文学家,对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心态,诗人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力量的敬畏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