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只欲励薄俗,不惜一夔从二疏。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送赵尚书赴上庠

唐·韦应物

卿家旧名德,阀阅冠群英。

天子只欲励薄俗,不惜一夔从二疏。

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

朝端肯相送,天子绣衣臣。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情趣,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他的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译文

赵家历来有名望德行,门第显赫,超越群英。

天子只想激励改变浅薄的风俗,不惜让一位贤臣(夔,比喻贤能之人)跟随两位清廉退隐的高官(二疏,指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以清廉退隐著称)。

槐树成荫,白日里阴凉清幽;杨花飘落,暮春时节更添离愁。

朝廷中的重臣都愿意相送,因为你是天子亲派的绣衣御史(象征尊贵和重任)。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应物为送别赵尚书而作,诗中赞美了赵家的名望和德行,同时表达了天子对赵尚书的重视和期望,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来激励改变社会上浅薄的风俗,诗中“一夔从二疏”的典故,既是对赵尚书品德的赞誉,也暗示了他将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最后两句则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朝廷重臣对赵尚书的敬重和不舍。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含蓄而深沉,通过典故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韦应物对赵尚书的深厚情谊和对社会风气的关切,诗中“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两句,以自然景色烘托出离别的氛围,既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又暗含了离别的哀愁,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友人的不舍,又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韦应物诗歌中常见的淡泊与担当并存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赵尚书即将赴任上庠(古代指太学,即最高学府)有关,韦应物作为朝廷官员和诗人,对赵尚书的品德和能力有着高度的认可,因此在送别之际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不舍,也寄托了对社会风气改善的美好愿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期士人阶层对于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担当的重视。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