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督邮成语的解释为:汉时平原郡的督邮,以嘲讽那些善于趋炎附势、欺压百姓的官吏。后用以比喻劣质的官吏或平庸无能、欺软怕硬的人。该成语源于《汉书·张释之冯唐列传》,具有贬义色彩。
1、平原督邮的拼音:
píng yuán dū yóu
2、平原督邮的释义:
平原督邮原指东汉末年平原县(今山东德州平原县)的督邮,后成为典故,用来比喻庸碌无能、傲慢无礼的官吏或小人物,督邮是汉代至魏晋时地方官府中督理邮驿的官员,职权颇重,但在此典故中,平原督邮特指那些才疏学浅、却仗势欺人的小官吏。
3、平原督邮的出处: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命袁宏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集披览,时谢镇西在坐,先看,咨嗟称善,于时文既绮藻,而意甚不惬,桓公问宏曰:‘卿此赋何所似?’答曰:‘此赋颇似公于众坐中,有袁生不得在坐者。’桓公曰:‘想君以喻以傥之材,故取此耳。’谢镇西曰:‘君言亦似平原督邮。’”
4、平原督邮的例句:
他在单位里自视甚高,但实际上却是个平原督邮,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5、平原督邮的成语用法:
作为典故成语使用,通常用于形容那些看似位高权重,实则才疏学浅、傲慢无礼的官吏或小人物,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6、平原督邮的示例:
他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实际上只是个平原督邮,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
7、平原督邮的近义词:
酒囊饭袋、绣花枕头(均指外表看似不错,实则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8、平原督邮的反义词:
真才实学、才华横溢(均指具有真正才能和学识的人)。
虽然“平原督邮”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作为日常用语出现,但它作为一个典故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仍有一定的使用频率,用以形象地描绘某些人物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