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仙
唐·李商隐
祖龙门外神传璧,方士犹言仙可得。
入海求仙访异人,蓬莱方丈觅无因。
空闻箫鼓随云去,不见鸾鹤伴日新。
徐福楼船今尚在,茂陵松柏已萧森。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秦始皇在宫门外传说有神璧出现,方士们仍然说通过它可以求得仙道。
入海寻求仙人拜访奇异之人,蓬莱、方丈等仙山却寻觅无果。
只听到箫鼓声随着云彩远去,却看不到鸾鹤伴随着日头更新。
徐福的楼船至今还在海上漂泊,而汉武帝的茂陵松柏已经长得萧疏茂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秦始皇和汉武帝求仙的故事,表达了对长生不老和神仙之说的怀疑和否定,首句“祖龙门外神传璧”指的是秦始皇在宫门外传说有神璧出现,暗示他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次句“方士犹言仙可得”则揭示了方士们仍然鼓吹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求得仙道,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绘入海求仙的徒劳无功和徐福楼船的漂泊无依,进一步强调了神仙之说的虚幻和不可信。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相结合,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神仙之说的怀疑和否定,在语言上,李商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而富有感染力,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揭示神仙之说的虚幻性,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于神仙之说和长生不老的追求持有怀疑态度,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虚幻追求的否定和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揭示神仙之说的虚幻性,鼓励人们正视现实、珍惜当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祖龙门外神传璧”和“方士犹言仙可得”等具体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但李商隐在创作时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事实,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以更好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