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仙
唐·李商隐
东行欲与羡门亲,咫尺蓬莱沧海隔。
弱水蓬山千万里,玉箫曾醉洞庭春。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译文
我向东而行,想要与羡门子亲近(羡门子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但即便是近在咫尺的蓬莱仙境,也被茫茫沧海所阻隔,那弱水与蓬山相隔千万里之遥,我曾手持玉箫,在洞庭湖畔沉醉于春色之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阻隔的无奈,首句“东行欲与羡门亲”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愿望,即想要与仙人羡门子亲近,次句“咫尺蓬莱沧海隔”则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鸿沟,即便是近在眼前的仙境,也因沧海的阻隔而无法到达,后两句则通过“弱水蓬山千万里”和“玉箫曾醉洞庭春”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无奈与失落。
赏析
这首诗以寻仙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现实的阻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诗中“东行欲与羡门亲”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追求和理想,而“咫尺蓬莱沧海隔”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无奈与失落,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现实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无奈,于是将目光投向了虚无缥缈的仙境,希望通过寻仙来逃避现实的苦难,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