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晋鼎判东西,却愧秦城限南北。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邺城

唐·李商隐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谁教晋鼎判东西,却愧秦城限南北。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宜阳城下野草长得茂盛,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又折回向西。

春日的芳树无人欣赏,花儿自开自落,一路春山寂静,只有鸟儿空自啼鸣。

是谁让晋国的九鼎(象征国家政权)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却让我对秦国所筑的坚固城池只能遥望南北而无奈。

青史上只留下几行姓名,北邙山却是无数荒坟所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宜阳城下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国家分裂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前两句写自然景象,后两句则转入历史感慨,以晋鼎分裂和秦城限隔为喻,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无奈和悲哀。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对宜阳城下荒凉景象的描绘,引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以晋鼎分裂和秦城限隔为喻,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深深忧虑和无奈,通过“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的对比,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历史无情的深刻认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游览邺城(今河南安阳)时所作,当时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诗人身处其中,深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之苦,在游览邺城时,他目睹了宜阳城下的荒凉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的诗作,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忧虑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