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
唐·杜甫
渭川昔漫誇千亩,锦里今须种数竿。
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寒。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语言精工凝练,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译文
昔日渭水河畔曾夸耀着千亩竹林,如今在成都(锦里)也需种上几竿竹子。
自然是王子猷偏爱竹子,因为它虚心高节,不畏雪霜严寒。
释义
渭川昔漫誇千亩:渭川,指渭河平原,古代以产竹著称,这里借指昔日竹林茂盛的景象。
锦里今须种数竿:锦里,代指成都,因成都旧有锦官城之称,此句意为现在在成都也需要种植几竿竹子。
自是子猷偏爱竹:子猷,即王徽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以爱竹著称。
虚心高节雪霜寒:形容竹子虚心(内心空,比喻谦虚)高节(节高,比喻气节高尚),能在雪霜严寒中傲然挺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渭川的千亩竹林与今日锦里需种的数竿竹子,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竹子在诗人眼中,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高洁品格的化身,诗人借王子猷偏爱竹子之事,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虚心高节,以及它在严寒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寄托了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有关,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曾一度流离失所,最终定居于成都,并在友人的帮助下建起草堂,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自然,对竹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成都期间,对竹子的赞美和感悟之作,通过竹子这一形象,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寄托了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