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怜扬子津头雨,管断江南庾信愁。的解释

诗词原文

泊扬子津

唐·韦应物

暝色已愁人,夕阳复相逼。

荒村生断霭,古寺起寒烟。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绝怜扬子津头雨,管断江南庾信愁。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寓居苏州嘉定,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清新淡远,善于写景抒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多次遭贬,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韦应物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暮色已经让人感到忧愁,夕阳又逼近眼前,荒凉的村庄升起断断续续的暮霭,古老的寺庙升起寒凉的炊烟,残云向太华山归去,稀疏的雨水飘过中条山,特别怜爱扬子津头的雨,它仿佛能勾起江南庾信的无限愁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泊舟扬子津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暮色和夕阳带来的愁绪,中间四句描写荒村、古寺、残云、疏雨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最后两句以“绝怜扬子津头雨,管断江南庾信愁”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对庾信愁绪的共鸣。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泊舟扬子津时的复杂心境,诗人以暮色、夕阳、荒村、古寺、残云、疏雨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内心的愁绪,最后两句以“绝怜扬子津头雨,管断江南庾信愁”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又借庾信的愁绪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泊舟扬子津时所作,扬子津是长江下游的一个渡口,地处江南水乡,诗人在此泊舟时,面对暮色、夕阳和周围的自然景物,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江南和庾信的愁绪,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和思念之情的诗作,韦应物在唐代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淡远,善于写景抒情,这首诗正是他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