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畴昔追随翰墨场,功名今日愧刘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被贬谪的时光,回来物是人非,怀念故友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以前曾在翰墨场中挥毫泼墨,如今在这萧瑟的秋日里,却只能为当年的功名抱负感到羞愧,远远不如您(指白居易)这位刘郎了,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释义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诗中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三联以“畴昔追随翰墨场,功名今日愧刘郎”表达了对过去文学交往的怀念和对今日境遇的感慨,尾联则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寓意新生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
赏析
“畴昔追随翰墨场,功名今日愧刘郎”一句,既是对过去文学交往的美好回忆,也是对当前境遇的深刻反思,刘禹锡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白居易(此处以“刘郎”代指白居易,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在仕途和文学上的成就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仕途不顺、功名未就的无奈与羞愧,这种自嘲与敬佩交织的情感,使得诗句既深沉又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所作,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然身处逆境,但并未消沉,而是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态度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刘禹锡不仅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自己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