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遣岁寒双干合,人言江左百城无。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双松图

宋·苏辙

天遣岁寒双干合,人言江左百城无。

何当画史传真意,直取双松入画图。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111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集解》、《栾城集》等行于世。

译文

上天让这两棵松树在岁寒之时枝干相合,人们都说在江东地区这样的双松景象百座城中也难寻一见,何时能让画史(画家)真正捕捉到这份意境,直接将这双松的美景绘入画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双松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稀有景象的珍视,首句“天遣岁寒双干合”以天意为引,强调了双松在严冬中相依相偎的奇景;次句“人言江左百城无”则通过人们的评价,进一步突出了这一景象的罕见与珍贵,后两句则转而表达诗人对画家能够捕捉并再现这一美景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双松图的美景,并寄寓了诗人对自然、对艺术的深刻感悟,首句以“天遣”二字开篇,既赋予了双松以神秘色彩,又强调了其合而为一的奇特性;次句则以“人言”为引,通过人们的评价进一步突出了双松的珍贵与罕见,后两句则转而表达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期待,希望画家能够真正捕捉到这份意境并将其再现于画中,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又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深刻见解与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苏辙在看到一幅描绘双松的画作后所作,在宋代,文人墨客常以诗画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谊与对艺术的共同追求,苏辙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对自然美景与艺术创作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独到的见解,当他看到这幅描绘双松的画作时,不禁被其意境所打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对当时社会风气与艺术创作现状的深刻洞察与期待,他希望画家们能够真正捕捉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内涵与独特意境的艺术作品。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