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罗虬的《比红儿诗(并序)·百首之二十三》,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比红儿诗(并序)·百首之二十三
唐 罗虬
莫愁阿鹜烦君嫁,且学西施为我颦。
若使当时逢汉武,君家岂得在宜春。
作者简介:
罗虬,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才情著称,尤其擅长写宫怨诗和艳情诗,罗虬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深受后人喜爱,他的《比红儿诗》系列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著称。
译文:
莫愁啊,阿鹜啊,请你们不要为嫁人而烦恼,暂且学学西施为我皱眉的样子吧,如果当时你们能遇到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你们家族又怎能只停留在宜春这样的地方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的“莫愁”和“阿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诗人用她们来比喻现实中的女子,希望她们不要为嫁人而烦恼,而是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美丽,像西施一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诗人也通过想象如果这些美女能遇到汉武帝这样的明君,她们的生活和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从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比和想象,将古代传说中的美女与现实中的女子相联系,既表达了对美的赞美,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罗虬通过写宫怨诗和艳情诗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他通过对比和想象,将古代传说中的美女与现实中的女子相联系,既表达了对美的赞美,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们的普遍心态。
是对罗虬《比红儿诗(并序)·百首之二十三》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的解析,希望这些解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