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赐环归
宋·王十朋
诏跸南来首赐环,清名谁不仰高山。
几年流落江湖上,今日归来鬓已斑。
旧友凋零情愈重,新恩稠叠意难还。
此生自愧无他补,惟把丹心照玉关。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十朋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名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辞言事,出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祀之,后因病辞官回乡,病逝于里第,谥“忠文”,有《梅溪集》等传世。
译文
皇帝南巡时首先赐给我归朝的诏令,我的清廉名声谁不敬仰如同高山一般。
几年来流落在江湖之上,今日归来却发现鬓发已经斑白。
旧日的朋友大多凋零,情感愈发沉重,新受的恩宠层层叠叠,难以报答。
此生自觉没有其他的贡献,只有将一片丹心映照在玉门关前(比喻为国尽忠)。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被皇帝召回朝廷的喜悦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中“诏跸南来首赐环”一句,点明了作者被召回的原因和时机;“清名谁不仰高山”则是对自己清廉名声的自豪与自信,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自己归来的现状与旧日友人的凋零,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首联“诏跸南来首赐环,清名谁不仰高山”既点明了主题,又展示了作者的自信和清廉形象,颔联“几年流落江湖上,今日归来鬓已斑”则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归来的不易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颈联“旧友凋零情愈重,新恩稠叠意难还”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新恩的感激之情,尾联“此生自愧无他补,惟把丹心照玉关”则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的决心和自谦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十朋在被皇帝召回朝廷后所作,在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战争频繁,许多有志之士都流落在江湖之上,无法施展才华,王十朋也是其中之一,他凭借着清廉的名声和卓越的才华,最终被皇帝召回朝廷,在归来的路上,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与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也展示了作者个人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