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经术终黄阁,袖手功名未白头。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隐逸

朝代:清代

作者:陈廷敬

传家经术终黄阁,袖手功名未白头。

林壑深藏人不见,水云相逐意悠悠。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幽。

莫道此中无乐事,桃源深处有丹丘。

作者简介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任检讨等官职,康熙十四年(1675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康熙帝称赞他“老成历练,始终敬慎”,曾为其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对联,卒后谥号“文端”,他在文学、理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是康熙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

译文

传承家族的经学之道,最终虽未至高位(黄阁,指宰相之位),但淡泊名利,未至白头便已看淡功名,隐居山林,深藏不露,世人难觅其踪,与水云为伴,心境悠然自得,闲暇时在石上观赏流水潺潺,兴致来时在花间聆听鸟鸣清幽,不要说这里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在这桃源深处,有着如同仙境般的丹丘(指神仙居住之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首联“传家经术终黄阁,袖手功名未白头”表达了诗人虽传承家学,但并未追求高官厚禄,而是早早地看淡了功名,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着闲适自在的时光,尾联以“桃源深处有丹丘”作结,进一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诗人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蔑视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传家经术”与“袖手功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高洁品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廷敬晚年时期,陈廷敬一生仕途顺畅,但晚年时可能因官场纷扰而心生厌倦,于是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闲适自在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