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似留侯初出汉,葬如姬旦不忘周。的解释

诗词原文

留侯庙

宋·王安石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决策事犹工。

身似留侯初出汉,葬如姬旦不忘周。

天台日暮云催雨,树杪风高叶乱秋。

独倚危栏看落照,纷纷鸣雁起平沙。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历任多处官职,曾两次拜相,推行变法,力图富国强兵,但变法最终因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在文学上,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汉朝的兴亡就在瞬息之间,留侯张良的决策是多么高明。

他的身世就像留侯张良一样,初出茅庐便辅佐刘邦;

他的葬礼又如周公旦一般,虽死犹不忘周朝的复兴。

天台山傍晚时分云雾催雨,树梢上风声呼啸秋叶纷飞。

我独自倚靠在危栏之上,看着夕阳落下,

一群群大雁在平沙之上纷纷起飞。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留侯张良的形象,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敬仰和怀念,首联点明张良在汉朝兴亡中的关键作用;颔联以张良和周公旦为比,赞扬其忠诚不渝;颈联以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尾联则通过诗人的独倚危栏、观看落照和大雁起飞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现实景象相结合,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身似留侯初出汉,葬如姬旦不忘周”两句,既是对张良忠诚不渝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忠诚于国家、不忘初心的表白,诗中的自然景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天台日暮云催雨”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树杪风高叶乱秋”则象征着时代的动荡不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游览留侯庙时所作,留侯张良是汉朝初年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他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并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忠诚著称,王安石在游览留侯庙时,被张良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张良的敬仰和怀念,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