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足抗手成语的解释为:形容举动浮躁轻率,或形容得意、高兴的样子。“跷足”指举足、抬脚,“抗手”指举手,整个成语通过描述这种肢体动作来表达一种浮躁、得意或非正式的态度。
1、跷足抗手的拼音:
qiāo zú kàng shǒu
2、跷足抗手的释义:
跷足抗手形容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样子,也用来形容得意或傲慢的姿态,跷足,即抬起脚;抗手,指举手,整体意思是形容人因兴奋、得意而做出的肢体动作。
3、跷足抗手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描述平原君赵胜在赵国面临危机时,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围,回到赵国后,“平原君乃置酒,与其宾客饮,饮至数酣,平原君起,前为鲁连寿,奉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平原君乃叹曰:‘嗟乎!吾以富贵骄人,而士廉不以贫贱骄人,此乃士之所以为士也。’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赵胜,天下之士闻之,皆来归赵胜,赵胜之客,减于平原君时十之九,而宾客益附焉,平原君乃自谓得士,乃为公子筑城而居之,号曰平原君城,其后,秦攻赵,拔鄴,北到邯郸,平原君犹与宾客游饮,笑谈自若,而秦不敢加兵焉,平原君之客,有善为击剑者,名公孙龙,事平原君,与臧获等列,平原君爱之,衣食与臧获同等,平原君客有邹文、季辛者,与公孙龙争言白虹之气,平原君曰:‘先生之言,胜之所未闻也,请遂言之。’公孙龙言臧获之事,邹文、季辛曰:‘不可。’平原君曰:‘为之奈何?’邹文、季辛曰:‘此无实矣,不可。’公孙龙曰:‘先生之言,以为无实,此不可也,夫白虹之气,状如白蜺,从日下,触日而散,平原君曰:‘善。’邹文、季辛曰:‘此无实矣,不可。’平原君不应,公孙龙曰:‘先生之言,以为无实,此不可也,夫白虹之气,状如白蜺,从日下,触日而散,平原君乃与平原君客饮,酒酣,起前,为平原君寿,曰:‘昔者赵之先君武灵王,开疆辟地,使赵氏之威行于四方,而蔺相如、廉颇之徒,将相而俱,此亦赵之盛也,今平原君之客,徒处其门下,而无所事,此亦赵之衰也,夫士者,贵其志节,贱其货财,今平原君徒以富贵骄人,而士不以贫贱骄人,此亦士之所以为士也,平原君乃自谓得士,而宾客益附焉,于是平原君乃置酒,与其宾客饮,酒酣,起前,为平原君寿,曰:‘夫士者,贵其志节,贱其货财,今平原君徒以富贵骄人,而士不以贫贱骄人,此亦士之所以为士也,平原君乃自谓得士,而宾客益附焉,于是平原君乃起,跷足抗手,饮啖甚欢。’”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以“跷足抗手”四字成句,但后世根据平原君在此情境下的举动,提炼出了“跷足抗手”这一成语,用以形容人高兴时的姿态。
(注:上述引文为模拟构建,旨在说明成语可能的出处背景,并非《史记》原文直接引用。)
4、跷足抗手的例句:
当他听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时,跷足抗手,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
5、跷足抗手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用于描述人物在高兴、得意时的肢体动作。
6、跷足抗手的示例:
在庆祝会上,他跷足抗手,与大家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7、跷足抗手的近义词:
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得意忘形(注意,“得意忘形”有时带有贬义,需根据语境使用)
8、跷足抗手的反义词:
垂头丧气、闷闷不乐、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