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夏令成语的解释

秋行夏令成语的解释指的是时已至秋,却仍行夏令,即不合时令,本指历法上的错乱,后比喻不合时宜或有违常规,做事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时代潮流,有时也用来形容不合时宜的行为或举措。

1、秋行夏令的拼音

qiū xíng xià lìng

2、秋行夏令的释义

原指古代帝王在秋季仍行夏令,即不按季节时令行事,现多用来比喻不合时宜的行为或做法,即在秋季却做着本应属于夏季的事情。

3、秋行夏令的出处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春秋异服,以明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寒暑平,五谷登,万民安;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阴阳缪戾,四时失序,雷霆震怒,菑沴并臻,万物失宜,事变并起,妖祥迭见,其祸咎非徒及于一人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夫然后灾害可变而致,而天命可保,此王者之大道也,故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曰:‘生民之道,莫不以宁。’由此言之,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废先王之道,而行闾巷小人之言,欲求治安,是犹却行而求及前人,虽力百倍,终必不至矣,夫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其根必伤,故曰: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尽道而异,非其法不同,人材不异也,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而治?循先王之道也,何以言之?曰:王者必改制,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阴阳之气,共是日月之星,共是水火草木,共是鸟兽鱼鳖,共是贵贱贤愚,何以异哉?然则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岂可同哉!故王者有不易之道,一曰权,二曰数,三曰度,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数者,一辞多事;度者,制事以分,立仪以等,令各遵之,曲直分明,不敢相逾,故曰王者有不易之道也,王者有改制之权,谓之王道,臣无废旧之权,谓之道臣,故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之谓也,今诸侯或擅兴师,不讨贼;为大臣者,或旷官守职,而阿非其人;为司寇者,不以贼诛,而反以善人为贼;为县令者,不以民为务,而反以货财为急,此所谓导民以奸,是谓贼其君者也,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此之谓也,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尔子孙,万邦咸宁。’此之谓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又曰:“王者必因前王而统其统,举其统,乃理道也,复古而更化,非改制也,故曰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无有所变,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由此言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后人据此引申出“秋行夏令”一词。

4、秋行夏令的例句

在这个本该收获的季节,公司却突然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真是秋行夏令,让人难以理解。

5、秋行夏令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合时宜。

6、秋行夏令的示例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秋天还像夏天那样进行高强度的耕作和灌溉,就会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作物减产,这就是秋行夏令的典型示例。

7、秋行夏令的近义词

不合时宜、反季节、逆时而动

8、秋行夏令的反义词

顺应时令、适时而动、因时制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