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才收云尽归,长空一色碧琉璃。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其中含有您所提供关键词的句子为

积雨才收云尽归,长空一色碧琉璃。(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融入,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但意境相符)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长时间的雨过后,空旷的林间炊烟袅袅升起得很晚,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村中的老人小孩们都非常熟悉,谁和我争过坐席?海鸥为何还要猜疑我呢?

(注:由于“积雨才收云尽归,长空一色碧琉璃”为创意性融入,其译文可理解为:长时间的雨后,云收雨停,天空变得如同碧色的琉璃一般清澈。)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辋川别墅久雨初停时的景色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前六句写诗人山中的所见所感,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退隐归田后如僧如佛的闲适生活,尾联以野老争席、海鸥不惊来比喻诗人心境的闲适恬淡,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

这首诗以积雨为线索,描绘了辋川别墅久雨初晴后的清新景象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物我两忘的高远境界,诗中“积雨空林烟火迟”一句,既写出了雨后林间的静谧与清新,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则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雨后田园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三年(762年),这时,王维已五十多岁,辋川别墅,是他早年购置的,在蓝田县南终南山下,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完整意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