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成语的解释

三纲五常成语的解释涉及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上下尊卑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

1、三纲五常的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2、三纲五常的释义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父、夫为绝对权威,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三纲五常的出处

三纲五常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乐记》中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而具体表述为“三纲五常”则是在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明确提出,并作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4、三纲五常的例句

在古代中国,人们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认为这些伦理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石。

5、三纲五常的成语用法

虽然“三纲五常”本身不是一个成语,但它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描述古代中国伦理道德时经常被引用。“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行事作风皆遵循三纲五常的原则。”

6、三纲五常的示例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对臣子有绝对的权威,臣子必须忠诚于君主,这是“君为臣纲”的体现;父亲在家庭中有绝对的地位,子女必须孝顺父母,这是“父为子纲”的体现;丈夫在婚姻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妻子必须服从丈夫,这是“夫为妻纲”的体现,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7、三纲五常的近义词

由于三纲五常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因此很难用简单的近义词来概括,但可以说,它类似于“封建伦理”、“儒家道德”等概念,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道德规范。

8、三纲五常的反义词

与三纲五常相对立的概念可能包括“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和权威压迫,可以说“平等自由”等现代价值观是三纲五常的反义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立是基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言的,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价值观来否定或批判古代伦理道德规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