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唐·贾岛
人缘白石溯清溪,手剥苍苔认旧题。
树深路迷啼鸟少,水落溪寒草萋萋。
霜月定知啼鸟宿,云林酷似老僧栖。
明朝更访巴陵道,春满洞庭湖水西。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浪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曾因冲撞京兆尹,被贬为长江县主簿,贾岛的诗歌创作受孟郊影响较深,讲究炼字炼句,以刻奇求新为其特色,但因过分注重词句的推敲琢磨而疏于构思谋篇,往往显得顾此失彼、局促狭隘,代表作如《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等。
译文
沿着白石头溯流而上清溪而行,用手剥去覆在青苔上的苍苔,辨识着曾经留下的题字,树林茂密道路迷蒙啼鸟稀少,溪水旁草木丛生,显得寒冷而凄凉,我想那明月夜定有啼鸟在栖宿,那高云缭绕的树林正像老僧入定一般静寂,明天我还要去巴陵道上寻觅,直到那洞庭湖西边春天到来。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贾岛寻访隐者而未遇的情景,诗人沿着白石溯溪而上,手剥苍苔寻找旧时的题字,表现出对隐者的敬仰和追寻,由于树深路迷、啼鸟稀少、水落溪寒,诗人未能找到隐者,只留下一片寂寥和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访隐者为线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隐者的敬仰,诗中“人缘白石溯清溪,手剥苍苔认旧题”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寻访隐者的艰辛和执着,而“树深路迷啼鸟少,水落溪寒草萋萋”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最后两句“明朝更访巴陵道,春满洞庭湖水西”则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不舍和期待,以及对未来寻访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贾岛在寻访隐者而未遇的情况下创作的,贾岛一生仕途坎坷,曾长期过着僧侣生活,对隐逸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寻访隐者时,面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岛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隐者的敬仰,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执着,这首诗也展现了贾岛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即注重炼字炼句、以刻奇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