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月是天涯月,照妾遥知亦照君。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闺怨

唐·沈如筠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闺中月是天涯月,照妾遥知亦照君。

作者及朝代

沈如筠,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曾任横阳主簿、殿中侍御史等职,他的诗作以闺怨题材较为著名,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沈如筠虽在唐代诗坛上并非显赫一时的大诗人,但其作品却以深情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尤其是女性内心的哀怨与思念,将其融入诗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译文

卢家少妇住在装饰华美的郁金堂,海燕成双成对栖息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九月里,捣衣声催落了树上的枯叶,丈夫在辽阳征战已有十年未归。

白狼河北音信全无,丈夫杳无音讯,丹凤城南秋夜漫漫,长夜难眠。

闺中的月亮与天涯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照耀着我也照耀着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卢家少妇的闺怨生活,表达了她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郁金堂、海燕双栖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孤寂的氛围,九月寒砧、十年征戍等细节,则进一步强化了少妇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闺中月是天涯月,照妾遥知亦照君”,以月亮为媒介,将少妇的思念之情与远方的丈夫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郁金堂、海燕双栖、寒砧、征戍等,将少妇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月亮为纽带,将闺中少妇与天涯征夫的情感紧密相连,既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又展现了他们之间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得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沉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争频繁、征夫远戍的社会现实有关,在唐代,边疆战争不断,许多男子被征召入伍,远离家乡和亲人,这种社会现实使得许多家庭面临着分离和思念的痛苦,沈如筠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现实,创作了这首表达闺怨之情的诗作,通过描绘卢家少妇的内心世界,他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