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自警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我诗不工空自欺,天意岂欲警戒之。
夜阑灯暗雨声急,病里心孤梦魂痴。
万事悠悠空过日,一身渺渺独临池。
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松风径自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我的诗作并不工整,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天意难道是要以此警戒我吗?夜深人静,灯火昏暗,雨声急促,病中的我内心孤独,梦魂痴缠,万事悠悠,日复一日地空过,我独自一人站在池边,感到渺小而无助,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呢?或许只有在那月满松风的小径上,我才能找到内心的答案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自己诗作不工整的自嘲与反思,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孤独与无奈,他通过描绘夜深人静、灯火昏暗、雨声急促的场景,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他也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答案。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陆游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诗中的“我诗不工空自欺,天意岂欲警戒之”一句,既是对自己诗作的自嘲,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而“夜阑灯暗雨声急,病里心孤梦魂痴”等句,则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孤独与迷茫的情境之中,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自嘲与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游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绪,这首诗中的自嘲与反思,既是对自己诗作的审视,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他也通过表达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在陆游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