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学易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平生学易未有得,损益二卦须湛思。
损益盈虚天道常,人间万事总难知。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莫向人间争宠辱,百年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并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后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并把它融汇于儒学中,形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邵雍学说”。
译文
我一生学习《易经》却未能有所心得,尤其是“损”和“益”这两卦需要深入思考,损益盈虚是自然的规律,人间的万事万物总是难以捉摸,时运来时如同风送滕王阁般顺利,时运去时则像雷轰荐福碑般倒霉,不要向人间争宠辱,把百年的心事都交给沙鸥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易经》学习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人自认为一生学习《易经》却未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特别是“损”和“益”这两卦,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他认识到损益盈虚是自然的规律,人间的万事万物总是难以捉摸,时运的变迁更是难以预料,他告诫自己不要过于在意人间的宠辱得失,而是要把心事寄托于自然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学习《易经》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损”和“益”两卦的引入,巧妙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相通之处,他认识到人生的得失荣辱都是暂时的,而自然的规律却是永恒的,他选择了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把心事寄托于沙鸥之上,表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邵雍的生平经历有关,邵雍一生致力于易学的研究和传播,但他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难题,特别是“损”和“益”这两卦,让他深感难以捉摸,他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感悟,同时也希望以此告诫后人要顺应自然、超脱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