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唐·李商隐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跃峤鹤,无人知渚麟。
夜香闻偃蹇,寒藻见嶙峋。
书生狂妄常忧国,圣代飘零岂弃才。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构思新奇,尤其擅长爱情诗和咏史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玉皇大帝开辟了青天白日,使得整个世界失去了黄昏的朦胧,有谁见过那跃上高山的仙鹤,又有谁知道那水中小岛上的麒麟呢?夜晚的香气中传来树木弯曲的姿态,寒冷的湖水中映出岩石嶙峋的样子,书生我常常因为忧国忧民而显得狂妄,但在圣明的时代里,飘零的我又怎能被遗弃不用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首联以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的壮阔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神秘的氛围,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跃峤鹤、渚麟、夜香、寒藻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并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处境,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和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烘托情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既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又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和动人,诗人在用词和造句上也十分讲究,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和流畅。
尾联“书生狂妄常忧国,圣代飘零岂弃才”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还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在圣明的时代里,诗人虽然飘零不遇,但他坚信自己的才华不会被遗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使得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当时,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和打压,仕途坎坷,生活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他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才华不被赏识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