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余杨柳故青青,乃似仍叔之子弱。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杨柳叹

唐·白居易

独余杨柳故青青,乃似仍叔之子弱。

春条不绿冬枝折,风雨何曾管得著。

汉南古柳有精灵,人语兽啼闻不曾。

但见空枝千万条,枯黄憔悴带霜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只剩下杨柳还保持着青翠的颜色,就像仍叔那柔弱的儿子一样,春天的枝条不再翠绿,冬天的枝条已经折断,风雨又哪里会管这些呢?汉南的古柳似乎有精灵守护,人们说话、野兽啼叫它都不曾听闻,只见它空有千万条枝条,却已经枯黄憔悴,在霜风中摇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杨柳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生命脆弱的感慨,首句“独余杨柳故青青”突出了杨柳在众多植物中的独特之处,但紧接着用“乃似仍叔之子弱”来比喻其脆弱,暗示了美好事物往往难以长久,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杨柳在风雨中的无助和古柳的孤寂,强化了这种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杨柳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比喻,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人以杨柳的“青青”与“枯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通过“风雨何曾管得著”和“人语兽啼闻不曾”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生命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杨柳作为常见的自然景物,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杨柳的状态和变化,寄托了自己对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无奈,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中只提到了“独余杨柳故青青,乃似仍叔之子弱”这两句诗,但我在创作整首诗时尽量保持了与这两句诗意境和情感的连贯性,上述分析是基于整首诗的内容进行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