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贫无置锥地,根株戢戢自何生。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咏贫士

魏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贫士失职志不平,只道贫无置锥地,

根株戢戢自何生?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后的自在与淡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众多生物各有所托,唯独孤云漂泊无依,它在空中渐渐暗淡,何时能再见它的余晖?朝霞驱散了夜雾,众鸟结伴而飞,只有那迟出的鸟儿,未到傍晚就飞回,我量力而行,坚守旧道,哪管受冻挨饿?知音如果不存在,我还悲伤什么呢?岁末时节天气凄厉,我裹着粗布短衣坐在门前晒太阳,南边的园圃没有遗留的秀色,北边的园子里枯枝满园,壶里酒已尽,灶上不见炊烟,诗书堆满了座位,太阳西斜也来不及研读,闲居并非陈仲子那样穷困,但心中也有不平之气,用什么来安慰我,幸赖古代有许多这样的贤人,贫士失去官职心中不平,只说自己贫穷得连插锥之地都没有,这些贫士的根苗究竟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呢?两鬓已经斑白,肌肤也不再丰满,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喜欢读书写字,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比,阿宣快十五岁了,却不爱学习,雍和端都十三岁了,还不认识六和七,通子快九岁了,只知道找梨和栗子吃,如果天命真是这样,那就暂且喝酒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贫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无奈,诗中“只道贫无置锥地,根株戢戢自何生”两句,直接抒发了贫士对自己贫困处境的感慨,表达了他们无处安身立命的悲哀。

赏析

这首诗以贫士的口吻,倾诉了他们的贫困生活和内心的苦闷,诗人通过对比孤云与众鸟、贫士与众人,突出了贫士的孤独与无助,诗人还通过描写贫士的家庭生活,进一步展现了他们的贫困与无奈,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诗人自己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仕途不顺,晚年更是贫困交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贫困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无奈,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