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向来之所未见书,向我诵读如贯珠。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作者及朝代
作者:萧抡谓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萧抡谓,清代文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于读书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倡导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译文
人心就像禾苗一样,需要得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禾苗需要泉水灌溉,人的心灵则需要理义来滋养,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好的想法;一个月不读书,耳目就会失去敏锐和清爽,那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书籍,现在向我诵读起来就像一串串珍珠般流畅,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来年,时光流逝,岁月不会等待我们,唉,老了以后,这是谁的过错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心灵成长的重要性,作者将人心比作禾苗,需要不断滋养才能成长;而理义则是滋养心灵的源泉,通过描述不读书的后果,如胸臆无佳想、耳目失精爽,进一步凸显了读书的必要性,作者以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的紧迫感,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读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以禾苗和泉水的比喻,巧妙地揭示了理义对于人心的滋养作用;通过对比不读书的后果,进一步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诗中还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提醒人们要珍惜光阴,不断进取。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萧抡谓的生平事迹不详,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出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读书过程中有所感悟而创作的,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读书和个人成长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希望以此激励更多的人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读书有所见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启示意义的古诗,它告诉我们读书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滋养心灵的不竭源泉,我们应该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