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圆通禅院晨览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病骨萧萧两鬓苍,故乡归计未应长。
此生已觉空忙苦,奔走微官遍林谷。
却寻清磬到圆通,仍见孤云伴瘦鹤。
与君携手同归去,高卧南山看夕阳。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虽屡遭贬谪,但在文学和艺术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
译文
其二
我这病弱的身躯已两鬓斑白,回到故乡的打算看来已不能长久,这一生已经觉得空忙辛苦,为了微薄的官职四处奔走,踏遍了山林与河谷,现在我又回到圆通寺寻找那清越的磬声,只见孤云与瘦鹤相伴,让我们携手一同归隐吧,在那南山的高处,悠然地观看夕阳的余晖。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病骨萧萧两鬓苍”描绘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年龄,“故乡归计未应长”则透露出他对归乡的无奈。“奔走微官遍林谷”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奔波的疲惫,“却寻清磬到圆通”则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真挚,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病骨萧萧两鬓苍”与“奔走微官遍林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却寻清磬到圆通”则像是一束光,照亮了诗人的心灵,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归宿。
在艺术上,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孤云伴瘦鹤”既描绘了圆通寺的清幽环境,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清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所作,在仕途上,苏轼经历了多次贬谪和挫折,身心俱疲,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和宁静的生活,圆通禅院作为他暂时栖息的净土,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奔波的厌倦,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坚韧不拔、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