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所历故已下,得君更觉争崔嵬。的释义

诗词原文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寂花木深,高秋一登览。

远眺积溟瀛,近观分寰宇。

凭高所历故已下,得君更觉争崔嵬。

忽忆秦楼事,空留百尺台。

寒芜际碣石,远水注蓬莱。

凭虚有仙骨,日月可徘徊。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语言雄奇瑰丽,风格豪迈奔放,岑参一生曾两度出塞,长期在边疆任职,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使得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命力。

译文

(针对“凭高所历故已下,得君更觉争崔嵬”两句)

站在高处俯瞰,之前所经历的高山都已经显得低矮了,而与你一同登高,更让我觉得这慈恩寺塔更加雄伟高耸。

释义

“凭高所历故已下”指的是诗人之前所登上的高处,与慈恩寺塔相比都已经显得低矮了;“得君更觉争崔嵬”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高时,对慈恩寺塔雄伟高耸的更深感受,同时也隐含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两句诗是岑参在登高望远时的感慨之作,诗人通过对比之前所登高处与慈恩寺塔的高度,以及与友人一同登高的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了慈恩寺塔的雄伟高耸,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赞美之情,在诗人的笔下,慈恩寺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诗人对高远的追求和对友人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与高适、薛据等同游慈恩寺时所作,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南,是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修建的寺院,寺内的大雁塔是著名的佛教建筑,也是唐代文人墨客常来游览和题咏的地方,岑参在游览慈恩寺时,被其雄伟的建筑和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慈恩寺塔的诗篇,在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慈恩寺塔的雄伟高耸,还表达了自己对高远的追求和对友人的珍视之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