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矾
宋·杨万里
细花穿尽水苔通,忽忆孤山处士风。
水仙蜕去梅成实,只有山矾印此风。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官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臣使金,杨万里忧愤而死,享年八十岁,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译文
细小的花朵穿透了水苔覆盖的小径,让人忽然忆起孤山处士(林逋)的高洁之风,水仙已经褪去,梅花结成了果实,只有山矾(一种植物,花白色,香气浓郁)还保留着这种高洁之风。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山矾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追求,首句“细花穿尽水苔通”描绘了山矾花细小而穿透水苔的景象,次句“忽忆孤山处士风”则通过联想,将山矾花与孤山处士(林逋)的高洁品质相联系,后两句“水仙蜕去梅成实,只有山矾印此风”进一步强调,水仙已逝,梅花结果,只有山矾依然保持着这种高洁之风。
赏析
这首诗以山矾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诗人以“细花穿尽水苔通”起笔,既描绘了山矾花的形态,又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清幽和坚韧,次句“忽忆孤山处士风”则通过联想,将山矾花与孤山处士的高洁品质相联系,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强调,进一步突出了山矾花的高洁品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万里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杨万里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万里可能通过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山矾花作为一种高洁的植物,正好符合了诗人的这种追求,他通过描绘山矾花的形态和品质,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这首诗也可能与杨万里对孤山处士(林逋)的敬仰和怀念有关,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