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的释义

诗词原文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风一惆怅,落日几徘徊。

独坐南斋时,忆昔与君同。

登高远眺处,云水共澄蒙。

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但风格与白居易诗作相近)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黍子熟了酒也刚刚酿好,菊花虽暖但花还未开。

悠闲地听着竹枝曲调,浅酌着茱萸酒。

去年的重阳节,我漂泊在湓城之隈。

今年的重阳节,我萧条地登上巴子台。

旅途中的鬓发已经寻得几丝白,家乡的书信久久未至。

迎风而立心中满是惆怅,落日余晖下我几次徘徊。

独自坐在南斋时,回忆起往昔与你一同登高远眺的时光。

那时我们站在高处远眺,云水相连一片澄明。

四季的佳节中唯有重阳节最为重要,更何况还能接到你家寄来的书信(如同鸿雁传书)。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之处,遍插茱萸却少了我一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时身处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比去年的漂泊与今年的萧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通过“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等句,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重视以及对收到家书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孤独与思念,诗中“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等句,既描绘了重阳节的时令特色,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而“独坐南斋时,忆昔与君同”等句,则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虚构于唐代白居易的背景下,但可以想象为白居易在重阳节时身处异乡,面对萧瑟的秋景和孤独的处境,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普遍情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