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道祗今殊寂寞,求公须向古人中。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附:变体句

兹道祗今殊寂寞,求公须向古人中。(此句为后人根据贾岛诗意引申创作,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苦吟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和尚,后还俗应举,但多次不第,他的诗歌以五言律诗见长,风格清奇僻苦,注重炼字,常因推敲诗句而忘我,留下“推敲”的千古佳话,贾岛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原诗部分)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父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缭绕,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变体句)

如今这条道路显得格外寂寞,想要找到像您(或指某位隐士)这样的人,恐怕只能向古人中去寻觅了。

释义

原诗通过描述诗人向童子询问隐士行踪的情景,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神秘与超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变体句则是对这种追寻无果后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当下世风日下、隐士难寻的寂寞心境,以及对古代隐士高风亮节的怀念。

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向往,通过“松下问童子”的场景设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林的清幽与隐士的飘逸,变体句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情感,将诗人对隐士的追寻与对现实的失望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创作背景

贾岛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促使他转向隐逸文化的探索与向往,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憧憬与追寻,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与反思,变体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贾岛的原诗意境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引申创作出来的,用以表达类似的主题和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变体句“兹道祗今殊寂寞,求公须向古人中”并非贾岛原诗内容,而是后人根据贾岛诗意引申创作的,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与原诗分开考虑,但两者在主题和情感上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呼应。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