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杜甫
客居破屋愁欲裂,病目不嫌熏湿薪。
寒风啸雪侵薄暮,孤灯照影伴愁人。
故园遥望情难断,归梦萦回泪满巾。
何时得见家乡景,再叙天伦乐满门。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非杜甫真实作品,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经战乱与贫困,但其诗作却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译文
客居他乡,住在破旧的房屋里,愁绪如裂;即便眼睛有病,也不嫌弃那熏得潮湿的柴火,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侵袭着黄昏的宁静,一盏孤灯映照着我孤独的身影,陪伴着我这满心愁苦的人,遥望故乡,情感难以割舍,梦中回到家乡,泪水湿透了衣襟,不知何时才能亲眼见到家乡的景色,再次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异乡客居、疾病缠身的艰难处境,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的无限眷恋,诗中“客居破屋愁欲裂”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愁苦心境,“病目不嫌熏湿薪”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后两句通过寒风、大雪、孤灯等意象,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孤独,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客居破屋”与“病目不嫌”的对比,凸显了诗人身处逆境却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诗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愁苦与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因战乱流离失所,客居他乡,生活困顿不堪,诗人身患重病,眼睛几乎失明,只能依靠熏得潮湿的柴火取暖,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诗人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思乡之作,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