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避乱山中作》
宋·刘克庄
米仓山寨雪连云,不见椒盘见贼尘。
野老已愁无黍稷,诗人犹诵有根鳞。
天寒日暮愁无地,岁晚山空泣向人。
闻道将军方筑垒,何如且作武陵人。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篇,被誉为“南宋最后一位大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米仓山的山寨高耸入云,大雪纷飞,本应欢庆新年的椒盘(古代祭祀或节日时盛放祭品的器具,常用来象征节日的喜庆)却只见到了敌寇的尘土,山野间的老人已经为没有粮食而发愁,而诗人还在吟诵着那些关于国家根基的诗句,天寒地冻,日暮时分,无处可去,岁末之时,山中空寂,只能向人倾诉哀愁,听说将军正在修筑防御工事,但与其如此,还不如暂且做个避世的武陵人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诗人身处米仓山中的所见所感,首联通过对比“雪连云”与“见贼尘”,展现了战乱带来的凄凉与不安;颔联则通过“野老”与“诗人”的不同反应,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恐惧与无奈;颈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与诗人的愁苦;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避世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中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也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更有对避世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刘克庄身处乱世之中,深感国家危亡、人民疾苦,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解,诗中通过对战乱时期社会现实的描绘与对避世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也体现了刘克庄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