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相对哀囚楚,何日扁舟俱下吴。的释义

诗词原文

送沈康知常州

宋·王安石

作客兰陵恨未休,

为怜东望水悠悠。

夕阳瀼岸草荒凉,

月落州前水漫流。

悼往兴怀何限事,

孤云野鹤寄松楸。

不须相对哀囚楚,何日扁舟俱下吴。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后世称他为“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以雄健简练、奇崛峭拔著称。

译文

作为客人来到兰陵,心中的遗憾未曾消散,因为向东眺望,只见河水悠悠无尽,夕阳映照下的瀼岸草木荒凉,月亮落下后,州前的河水漫流不息,回忆往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如今只能像孤云野鹤一般,将情感寄托在松树和坟墓之间,我们不必相对哀叹如同被囚禁在楚国一般,何时能一同乘着小舟前往吴地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前几句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劝慰友人不要过于哀伤,期待未来有机会能一同前往吴地。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前几句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他劝慰友人要乐观面对离别,期待未来有机会再聚,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送别友人沈康而作,沈康即将前往常州任职,王安石在送别之际,写下这首诗以表达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期盼,当时,王安石正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期,他因推行变法而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排挤,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这首诗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