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意从来在松菊,放言不用属莼鲈。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雅意从来在松菊,放言不用属莼鲈。

(注:此句为后人根据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结合其生平与作品风格,模拟创作添加于《归园田居》系列之中,以表达其高洁之志与淡泊之心,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围绕此句展开。)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译文

(针对添加句)“我高雅的情趣向来寄托于松树和菊花之中,言谈间从不提及那些令人留恋的莼菜与鲈鱼。”

释义

“雅意从来在松菊”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松树和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象征坚韧不拔与淡泊名利;“放言不用属莼鲈”则表明诗人超脱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不念及家乡的美食(莼菜与鲈鱼,典故出自张翰思乡辞官归乡之事),显示出其超然物外的心境。

赏析

此句虽非陶渊明原诗内容,但完美契合了其归隐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通过对比“松菊”与“莼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物质欲望的摒弃,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人生哲学,松菊之坚韧、清雅,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守与追求;而放言不属莼鲈,则是对世俗诱惑的决绝拒绝,彰显出一种超脱与自在。

创作背景

虽然此句为模拟添加,但若将其融入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考虑,可理解为他在多次出仕与归隐的挣扎后,最终选择回归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他对此深感失望,于是选择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以诗酒自娱,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此句正是对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凝练表达。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