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
唐·杜甫
去年登高鄜州望,应到今日蓟北愁。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陶家九日明朝事,问讯菊篱开几丛。(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虚构添加,非原诗内容,以下分析基于假设此句为杜甫所作情境下的解读)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去年在鄜州登高望远的情景,现在应该还在为蓟北的战乱而忧愁,远远怜惜故乡的菊花,应该正在战场的旁边开放,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大雁叫得声声哀愁,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然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虚构添加句)“想问一问陶家的重阳节明日之事,询问篱笆边的菊花开了几丛。”
释义
此诗通过写重阳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虚构添加的句子则表达了对友人或故地(陶家)在重阳时节的思念与关切,询问菊花开放的情况,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怀念。
赏析
原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虚构添加的句子则增添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杜甫的诗歌以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处战乱之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写重阳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虚构添加的句子则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诗人通过想象与友人的交流,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怀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