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洛阳春访
唐·刘禹锡
畴昔空传醉翁谱,只今如访洛阳春。
花间有酒自相劝,陌上无人共一樽。
日暮东风怨啼鸟,雨余芳草渡行人。
当年歌舞今何在,空见青山送暮云。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译文
过去只是空传着醉翁(欧阳修)的曲谱,如今若要寻觅春色,便如同探访洛阳的春天一般,在花丛间,有酒自相劝饮,而道路上却无人与我共饮这一樽,日暮时分,东风中传来啼鸟的哀怨声,雨后芳草萋萋,渡口迎来了行人,当年的歌舞繁华如今又在哪里呢?只看见青山在暮色中默默送走了云彩。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畴昔空传醉翁谱”引出了对过去的回忆,而“只今如访洛阳春”则转向了眼前的现实,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独自饮酒、无人相伴的孤独,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的情感交织,尾联则以“当年歌舞今何在”的设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并以“空见青山送暮云”的意象,收束全诗,留下无尽的遐想。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孤寂的感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花间有酒自相劝,陌上无人共一樽”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独自饮酒的寂寞,又暗含了对过去与朋友共饮欢乐时光的怀念,而“日暮东风怨啼鸟,雨余芳草渡行人”两句,则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哀愁,尾联的“当年歌舞今何在,空见青山送暮云”更是将诗人的感慨推向高潮,以青山与暮云的永恒,反衬出人事的短暂与无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此时的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时光流逝与世事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洛阳作为古代的文化名城,曾是繁华的象征,而刘禹锡在此地或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当他再次回到这里或想起这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篇,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