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水势才收一丈馀,晓来雷雨又何如”,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辙的《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菡萏轩》,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菡萏轩》
宋·苏辙
开轩临水石,水势才收一丈馀。
晓来雷雨过,荷气满庭除。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乃兄。
译文
打开轩窗面对着水边的岩石,水势刚刚退去一丈多,清晨时分雷雨过后,荷花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庭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菡萏轩(即荷花轩)的美景,诗人打开窗户,面对着水边的岩石,看到水势刚刚退去一丈多,暗示着之前可能有一场大雨,而清晨时分,雷雨过后,荷花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庭院,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菡萏轩的雨后美景,诗人通过“开轩临水石”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窗外的水边岩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水势才收一丈馀”一句,暗示了之前可能有一场大雨,使得水势汹涌,而此刻已经退去,更显得庭院的宁静。“晓来雷雨过,荷气满庭除”两句,将雨后的清新与荷花的香气相结合,使得整个庭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与好友文与可(即文同)唱和之作,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职时,修建了一座园亭,并命名为“洋州园亭”,他邀请苏辙等好友为园亭中的三十个景点各赋一首诗,苏辙便创作了《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这组诗,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描绘了菡萏轩的美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辙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共同热爱与追求。